淮安人記憶中的下關...
本帖最后由 淮安人網 于 2020-3-6 11:20 編輯追憶之余,我們只有在遺憾中翻開《下關史話》,從目錄表面上乍看,下關許多老街巷地名成因簡單,稱呼也直白,似乎沒有太多的文化典故可挖。其實,下關早在東晉時期,已是蘇北地區的漕運、貢運、軍運中心的歷史重鎮,后來,又經過明代推行海運的歷史洗禮和獨特的水陸交通樞紐地位,令它的歷史風貌更別具特色。 在這時期,它再次呈現了當年古鎮海運碼頭的繁榮與昌盛,海運構成的繁華使這個臨城之鎮更凸出歷史的地位。 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浪潮推動著下關屠宰業的迅猛發展,使下關經濟再次繁榮,傳統的經營理念也發生巨大變化,徹底改變著下關的人文空間。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發展步伐需要,下關被整體拆遷,但在下關人眼里,下關永遠是下關。敢為人先的下關人振作精神,搬離家園后另謀營生,他們用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拆遷再建的大潮中。盡管如此,雖背井離鄉,但鄉愁難忘,下關人也亦然,他們利用社區的文化平臺,在工作之于不停的去探索下關、研討下關,他們不忘初心,期待下關的“仁義精神”能夠得到傳承,讓下關千年歷史不再塵封。
坐在茶樓窗前,仰望拆后重建的下關,高樓矗立。記得多年前的夏天,我家住的是沿街木樓,午休的我常常被毛驢踏在微微發青的石板街上的驢蹄聲弄醒,我喜歡聽這“噠噠噠”的聲音,推開對開的木窗,遙望遠處的市河碼頭,它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它那遙遠的故事。
重歸故里的下關人,記憶難忘,下關,看似已經離我們而去,卻又有許多印記來告訴我們,它一直都在。如今,關于下關的很多文字都是滿滿回憶。只要深藏在老下關人心中的記憶不消失,昔日街頭巷尾的鄰里們情感就會依舊,如同昨天。特別是在茶余飯后話題不斷,喜歡廣場舞的大媽們更不甘落后,她們在悅耳的音樂聲中擺弄舞姿,用鄉音說唱形式向圍觀者述說著古鎮的故事……
《下關頌》
( 一 )
漕運之都老淮安. 源頭要地在下關。濃縮千古漕博館. 遺忘下關鑄遺憾。文化強區立十強,全力招商求發展。凸顯古楚風貌城. 首選改造老下關。
( 二 )老淮安乃古楚根. 漕運之都淮安城。長淮古渡下關鎮. 千載相伴贊謄盛。追尋漕運文化史. 屈指源頭下關渡。漕運水陸樞紐地. 三朝盤踞下關鎮。聲光電圖建漕博,棄缺實景作映襯。再譜漕運源真地, 唯選遺址下關鎮。豐富漕運文化史,千秋萬代永傳承。
( 三 )
話說古楚下關渡, 唐新羅坊末口旁。
春秋邗溝古末口, 源頭下關通長江。
元朝開筑藏軍洞, 沉睡下關十里長。
地下五馬并行暢, 抗擊金兵御倭寇。
乾隆縣志詳記述, 期待開發價無限。
轟動效應莫低估, 地下長城世無雙。
( 四 )
漕運起興元明清, 中心要地下關鎮。
挖掘漕運興衰史, 千古下關活見證。
下關開筑仁義壩, 漕船唯一入淮港。
明清朝廷設驛站, 接轉貢使朝皇上。
派駐京官督漕政, 驗船納稅才放航。
漕糧北運鹽南下, 水陸樞紐商貿旺。
( 五 )
人杰地靈下關鎮, 歷史底蘊更悠長。
漕運總督陳瑄裔, 呈奏朝庭撥銀兩。
大興土木建廟宇, 祭海供奉媽祖像。
下關古鎮矗牌樓, 鎮海中樞懸牌坊。
乾隆皇帝御先生, 親書地名牌樓上。
巾幗紅玉伏蠻牛, 事發下關宰牛巷。
太祖仗義斗鄭屠, 這廝混跡殺豬場。
子安著寫水滸傳, 一刀自詡鎮關西。
清朝下關武進士, 侍衛光緒龍體旁。
八國聯軍進中國, 護駕慈禧避京邦。
欽賜金匾進士弟, 吹吹打打送故鄉。
清民下關金二爹, 領掌總統御廚房。
傳下淮揚虎皮肉, 欽賜賞金蓋華堂。
綜上所述非戲說, 歷代史書記周詳。
各大晚報整版載, 盡攬大美下關網。
文史學者均認可, 誠邀諸君來探訪。
………………………………
【作者簡介】
陳勇,網名:大成者勇者、關下武夫子,男,漢族,1966年8月生,江蘇淮安下關人。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員、淮安區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淮安區淮城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
曾主編三十萬字的中國首起眾籌第一書《下關史話》,下關歷史文化研究核心發起人,撰寫《重修下關火星廟碑記》,及數十篇文史、詩詞、散文類作品在各大報刋、網站發表,市、區電視臺多次進行采訪與報道。
下關,溫馨的家園,雖古樸,民風淳樸,雖陳舊,仁義依舊。記下關,三里長街,酒肆茶館,五行八業,門類齊全,尤以牛肉,聞名揚楚,四海之客,慕名而來。繁華下關夢,漸行漸遠,仁義下關之精神,迎面撲來! 憶往事崢嶸歲月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