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社區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近日,歷時164天,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深海一號”科考船順利回到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標志著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圓滿完成,也打破了北大西洋在傳統意義是歐美科考的“后花園”的局面。 據數據統計,此次“蛟龍號”共開展載人深潛作業46次,累計帶領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70余人次進入深海開展科考,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3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這不僅展現了“蛟龍號”這一大國重器的可靠性,凸顯了中國創造的超高水平,更彰顯出中國發展的科技“硬實力”。事實上,不只是“蛟龍號”,近年來國之重器頻頻亮相,如國產大飛機C919大型客機成功完成商業載客首飛、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首次試運營、首個萬噸級光伏制氫項目投產……一項項科技突破,見證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離不開國家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花大力氣、下真功夫。離不開一批又一批科學家,大國工匠披荊斬棘、踏浪前行。邁步新征程,各地有關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要在“創新攻關、人才驅動”上點上持續發力,不斷激活科技創新的“一池春水”,護航“中國號”巨輪“奮楫揚帆”“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就要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向“新”而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點就在于“科技創新”。要堅持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使科技創新從“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同時要強化目標導向,時刻緊盯科技動態和科研成果,始終將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在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強于創新中不斷攀登科技與發展高峰,推動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和創新成果轉化落地,形成更多的新質生產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承載者”,是推動創新的核心要素。對于科技創新人才,我們要放棄“條條框框”,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立足國內、放眼國際。一方面,要厚植人才成長沃土,拓展更多創新創造的空間平臺,為科技創新型人才提供完善設施、資金、服務要素保障,不斷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堅持人才自主培養,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平臺育人功能,培養一批頂尖科技人才,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只有牽穩“人才強國”這個“牛鼻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真正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不斷實現科技創新新突破。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從模仿到自主研制,從望其項背到同臺競技,從量變到質變,一件件大國重器的背后是國家不斷強盛的科技“硬實力”。放眼未來,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推動中國特色科技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未來的中國必將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必將實現!(駱子璇)
2 M ]: m- y4 g6 S" G3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