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
x
本帖最后由 淮安人網(wǎng) 于 2020-8-20 09:40 編輯
/ o& u7 g9 v; e6 x5 L2 J" U' x! i' p: N: N/ g$ d4 }
淮安人網(wǎ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quán),
7 a+ D* n/ R4 F 拒絕任何形式刪改盜圖抄襲, 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zé)任的權(quán)利! 淮安新城,三年兩次出土古代水工遺存,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運河上的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將在全國考古、文史、水利界引起轟動……
: v0 |- U9 y3 L X9 h6 k 2017年7月,從“古末口”碑亭直南百余米、邗溝故道東岸地下5-6米處,搶救了4件水工遺存,其中的南、北兩道平行磚墻,相距約50米,與邗溝故道水流方向呈90度夾角。墻體厚約1米,高分別約2米、1.5米,殘長分別約12米、9米。南墻的南面、北墻的北面,分別留有若干縱向凹槽,槽間距離約1米。有的槽內(nèi)依然嵌著尚未腐爛的斷殘木樁。木樁除了縱向的,還有少數(shù)穿墻而過屬橫向的。專家們結(jié)合砌進墻身、露出銘文的城墻磚,判斷為南宋時期的閘壩。4 N; V2 s9 X; h: V1 C/ Y5 U$ s
20200820_092702_000.jpg (107.56 KB, 下載次數(shù): 1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C" |) V$ ^2 ?1 ]# s Z6 p
南墻的南面 / E% f! {7 M: Y5 _2 B2 Q, [( z
(位于萎縮變窄的邗溝故道東岸,北距“古木口”碑亭約150米) & S. w4 e3 }9 M; i! X0 P
& F+ d2 P4 e* V) e1 o' G
20200820_092702_001.jpg (91.95 KB, 下載次數(shù):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1 J! i2 c% z6 B! y# I4 _/ w7 n8 S2 n" Q H
北墻的北面 / L$ Q/ i, q; J: d
(位于萎縮變窄的邗溝故道東岸,北距“古木口”碑亭約100米) % t3 N# C c! V
( _- E+ ~$ S1 P B: G- V 2020年6月,從長安路泵站擴建工地,地下3-4米處搶救了兩面對峙的磚壁,壁面與邗溝故道水流方向一致,兩壁相距約3米,恰好處于穿過城腳根的南水門位置。磚壁釘有鐵局,還留有清晰的縱向閘門槽,閘塘底部用花崗巖條石鋪就。考慮城墻建于元末明初,初步判斷為明初的水閘。* A7 ]0 {- g U$ w: b- U
20200820_092702_002.jpg (358.25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X J* A4 I. f* B- |9 y7 ?
" j* a" Y- m2 K$ {/ ]" D
明初的新城南水門(水關(guān)) 4 ^! I; H. ]7 p6 H" ]- C1 J
# h, a+ Y; u1 Y- @* ~# |8 @
20200820_092702_003.jpg (93.83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l3 s* E2 P l
) u$ H. P$ G) J g水門閘墻上的鐵鋦殘件 7 ^, j5 u- c: ^3 z3 f6 J7 h
; L& h: m8 H4 ?0 m
' y) ~- e4 ]0 x# [9 X4 w) V
狹義的“古末口”,是指建于公元前486年、屬春秋末期的北辰堰,它比都江堰還早200多年。當(dāng)年吳王夫差欲與齊王爭霸,特開鑿邗溝連通江、淮二水,以便運輸糧草兵員。為節(jié)省時間與財力,巧借幾片較大的湖泊,僅在這些湖泊之間鑿溝聯(lián)通,最終接上淮水下游呈“U”字形的山陽灣底部。臨竣工才發(fā)覺溝底高于淮底,為防溝水盡泄入淮,在溝、淮交匯處筑堰間隔。由于地處北辰坊,故名北辰堰,亦稱北神堰或北辰埝,俗稱末口,意為邗溝的末尾。
0 X& `/ N5 d- s 歷史上的邗溝,多次拓寬、浚深,經(jīng)歷三次大幅度的裁彎取直,以至邗溝東道變?yōu)橼鯗衔鞯馈K未院蟛鸥姆Q為“運河”,從北辰堰向南陸續(xù)增添的邵伯、茱萸、新興、龍舟4堰也定了位。但漕船經(jīng)由末口翻越北辰堰入淮的狀況,2000多年長期未變。
( w8 l! }" K$ ]; Y+ {8 Q
640.png (174.09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31 上傳
南船行駛到此,靠兵卒或牲畜拉拽過堰。后來改進為人力推拉絞關(guān),亦相當(dāng)艱辛。
6 O2 n5 G- U0 ?7 r; Z* t- W
20200820_092702_004.jpg (66.66 KB, 下載次數(shù): 1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20200820_092702_005.jpg (44.22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人、畜拉拽船只過堰
) ~% j% i- U- d$ x6 s+ | T: k$ R8 }9 \9 x1 R @5 Y# C
20200820_092702_006.jpg (263.26 KB, 下載次數(shù): 1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 ^0 `: R5 i2 c2 f; h" e U7 P) C( d/ s, I6 t' H
人力推轉(zhuǎn)絞關(guān)過堰
# A3 @/ h2 F- R
$ N% I( m2 O" X+ z" \ 《宋史▪喬維岳傳》總結(jié)了江淮之間——中國大運河初始段 5處堰壩的弊端:: [: \2 h! x' F0 _8 r
5 x' F# [1 G7 C6 b, N, I
“……運舟所至,十經(jīng)上下,其重載者,皆卸糧而過,舟時壞失糧,綱卒緣此為奸,潛有侵盜”。
6 ^. x6 ?8 w) C, }1 h 為革除弊端,“維岳始命創(chuàng)二斗門于西河第三堰(茱萸堰),二門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廈屋,設(shè)懸門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橫橋岸上……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滯矣。”從這段引述文字,可知喬氏所創(chuàng)船閘,首先在茱萸堰旁邊試驗,有上、下兩個相當(dāng)于閘門的“斗門”,相距735米(以每步1.47米計算),門上建工作橋,已與現(xiàn)代船閘結(jié)構(gòu)基本相似!3 Y: ~4 [7 @ Y5 v2 \; o6 y! w
. s) u$ S3 f! }# W
據(jù)《京杭運河志(蘇北段)》記載,宋初,淮安城北段的運河已有南、北二斗門船閘,南閘位于香橋,北閘位于天妃宮附近。“二閘險溜異常,過閘者多祭神求庇護。” 香橋、天妃宮,后來都被圈在新城之內(nèi)。
- |) T: d7 y0 |( h3 [0 y7 E* y' L/ j% \# U( V1 P! s |! k
又據(jù)陳鳳雛《北神堰》記述,宋初,北神堰舟船出入,仍用盤壩方式。“堰度舟,歲多壞。”轉(zhuǎn)機發(fā)生在天圣二年(1024),淮南轉(zhuǎn)運司向朝廷報稱:
5 X) h) X' u9 k
+ }' o7 h4 V( e/ J' p “楚州北神堰、真州江口修水閘成功。” “以時啟閉,漕舟果便,歲省堰卒十余萬。”面對驚人的效益,朝廷下詔:“凡可以仿此造閘處,令作規(guī)劃上報”,并將負(fù)責(zé)修閘的楚州稅監(jiān)王乙及真州排岸陶鑒“優(yōu)升職務(wù)”。) D& b( [. S% d4 [8 M* j
據(jù)《京杭運河志(蘇北段)》統(tǒng)計,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真、揚、楚、泗運河上,共有斗門水閘79座(含泄水閘)。可見北宋時代水閘普及程度之高。! B4 G' `/ Q" N! D8 f) O- ~4 u
0 J; b$ n: p$ K( G8 C( R! L
; Z( R6 t# A& c8 [ 令人驚喜的史料,來自日本和尚成尋的《參天臺五臺山記》,記述了作者乘海船從淮河通過北辰堰旁船閘的全過程:
+ t6 a( O3 `- z/ g 熙寧五年(1072)九月十六日,乘船過北神堰,乘潮漲時開閘,先入百余只;亥時出船,依次開第二水門,船在門內(nèi)宿。十八日戌時開水閘出船。" t2 ^6 ?" z# i) U( `# a
+ Z# J7 A1 D4 I: b. C0 ]
當(dāng)你仔細(xì)讀完這短短的50來字,肯定會驚奇地發(fā)覺:48年前的天啟二年,設(shè)置在楚州、真州兩地的船閘,不再是“二斗門”,而是升級版的“三門兩室”了。而且每個閘室都足夠大,竟能容納舟船百余只!過閘耗時接近3天1夜帶1晚。第一天九月十六日,趁漲潮開啟第一道閘門,海船陸續(xù)進入第一閘室;待到晚上10點鐘前后,打開第二道閘門,讓眾船進入第二閘室,在里面過宿,度過十七日一整天及十八日的白天;待到十八日晚間8點鐘前后,開啟最后一道閘門,眾船駛離第二個閘室,進入內(nèi)陸運河。
3 y& p! ?, y" J$ Z% X# g& [; ]4 ]
8 O' s5 y, F; _5 ~5 ?新城構(gòu)筑于元末明初。位于城墻下面的南水門,肯定不是宋朝的。判斷為明初,還有《京杭運河志(蘇北段)》的又一根據(jù):“次年(洪武十年),又建新城上、下二閘,上閘在新城城北,下閘在新城內(nèi),二門相接,內(nèi)通菊花溝,外通淮河。”0 ^/ b9 q: d# m( C) S
( ~; _1 `! B) k v你可能會對上面史料中的前后數(shù)據(jù)產(chǎn)生懷疑:北宋天啟二年創(chuàng)建的“三斗門”,到了明代洪武十年,怎么會變成“二斗門”?
. i' x1 z& k- k
! n! h3 u( `2 |1 o其實,這是人文地理的滄桑變化帶來的。比如明嘉靖以后,河道總督潘季馴大筑黃河兩岸堤防,河床淤墊日甚,江淮地勢加劇變成北高南低,那時的伏秋汛期,連邵伯鎮(zhèn)“平流”之水也由北而南,且日漸湍急。再比如明萬歷十七年(1589),黃河挾淮河由草灣直趨安東(今漣水),淮安新城北門外大河淤棄。在漸變過程中,“三斗門”減至“二斗門”,最終連“二斗門”都廢棄,均屬于歷史的存在。2 ~5 X% \" x; [3 l
3 V% B1 e; h$ L( a/ m讓思緒回到當(dāng)前:新城北邊的遺存,與再向北約100多米處的北水門前身的北辰堰,當(dāng)年是補充關(guān)系,還是替代關(guān)系?而此處,與南水門的磚閘,是組合關(guān)系(組合成船閘,能容百余只船),還是領(lǐng)屬關(guān)系?暫時無法下結(jié)論,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fā)掘。最近出土的南水門閘墻在地下較淺處,有可能疊加在深處或附近深處的宋代水工之上。8 A( b4 e- Q' l$ R5 Z3 C; b1 E. N
, K2 v7 m, y( H- |$ r' L! U- D7 \
: ~% j" V @5 `% E X南、北兩水門的前身,說不定還是宋、元、明船閘的一部分哩!
; D6 M! V1 d+ I% c- a
20200820_092702_007.jpg (93.57 KB, 下載次數(shù): 1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8-20 09:28 上傳
新城范圍內(nèi)的邗溝走向及當(dāng)前考古點分布圖 `' y/ a: D. m) s
從北向南,依次為:
& n& }( Z% U/ b' I5 a- T①古末口以南100多米處邗溝東岸考古點,已發(fā)現(xiàn)南宋閘壩部分遺存;②清平橋南100多米處邗溝西岸考古點,結(jié)合最近航拍推測,疑似有比民房長的墻體,還有排列有序的石柱礎(chǔ);③南水門遺存考古點。-END-
1 _# i: m `, n3 N- M; m9 ^. G! O8 B' m( E4 r9 }' @
|